宋海全: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4-08-26 22:05:04 来源:美国中文头条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对于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以其知识密集、技术先进、创新导向的特性,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县域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准布局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激活其内在潜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还能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更加积极和主动的角色,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一、知识创新驱动的深化:构建创新高地

  深化知识创新驱动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石。中小城市需强化教育与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高水平的科研中心、实验室、创新孵化器等,以培育和汇聚高水平人才,形成知识创新的生态体系。同时,加强与大型城市、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促进知识、技术的交流与转化,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此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二、技术创新生态的构建:打造产业高地

  构建技术创新生态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又一关键环节。中小城市应聚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升中小城市产业体系的竞争力与市场响应能力。同时,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推动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创新政策优化与创新环境营造: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激活新质生产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中小城市需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竞争力的创新政策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多方面,以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落户。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此外,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大赛、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与交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四、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转型

  在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过程中,中小城市应秉持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低碳技术与应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转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构建差异化优势

  加强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策略。中小城市需强化与周边城市及区域的联动发展,形成互补优势,避免资源浪费与同质化竞争。同时,挖掘自身独特资源与文化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如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健康养老等,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品牌价值与吸引力。通过区域合作,共享基础设施、市场资源、创新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合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期待各城市通过深化知识创新驱动、构建技术创新生态、优化创新政策与环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及强化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中小城市能够实现新质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加速高质量发展步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共同推动中小城市向更加繁荣、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宋海全,  现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研究工作。参与编著《中国城市百科全书》、《中国城市年鉴》、《市长参考》、《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慈善1998》、《沙尘暴的警告》等书。

【编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