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对于推动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以其知识密集、技术先进、创新导向的特性,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县域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准布局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激活其内在潜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还能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更加积极和主动的角色,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一、知识创新驱动的深化:构建创新高地
深化知识创新驱动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基石。中小城市需强化教育与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建设高水平的科研中心、实验室、创新孵化器等,以培育和汇聚高水平人才,形成知识创新的生态体系。同时,加强与大型城市、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促进知识、技术的交流与转化,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此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税收优惠、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二、技术创新生态的构建:打造产业高地
构建技术创新生态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又一关键环节。中小城市应聚焦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升中小城市产业体系的竞争力与市场响应能力。同时,注重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推动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创新政策优化与创新环境营造:激发创新活力
优化创新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激活新质生产力潜力的必要条件。中小城市需制定具有前瞻性和竞争力的创新政策体系,包括但不限于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多方面,以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落户。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此外,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大赛、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激发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与交流,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四、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转型
在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过程中,中小城市应秉持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通过推广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低碳技术与应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转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构建差异化优势
加强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策略。中小城市需强化与周边城市及区域的联动发展,形成互补优势,避免资源浪费与同质化竞争。同时,挖掘自身独特资源与文化特色,发展特色经济,如文化旅游、特色农业、健康养老等,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提升城市品牌价值与吸引力。通过区域合作,共享基础设施、市场资源、创新成果,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合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期待各城市通过深化知识创新驱动、构建技术创新生态、优化创新政策与环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及强化区域协同与特色发展,中小城市能够实现新质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加速高质量发展步伐。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支持,更需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共同推动中小城市向更加繁荣、创新、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宋海全, 现任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小城市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乡村振兴的研究工作。参与编著《中国城市百科全书》、《中国城市年鉴》、《市长参考》、《中国城市创新报告》、《慈善1998》、《沙尘暴的警告》等书。
当地时间2月2日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粮农组织总部举办中国农历春节招待会。多国驻意外交人员、意大利官员及粮农组织工作人员齐聚一堂,欢庆佳节。
2024年1月31日,奉商美国总会在南加州工业市东北大饭店隆重举行了年会暨龙年新春联欢会,喜迎龙年新春。本次活动充满了浓厚的东北年味,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舞龙、送财神、民族舞蹈、乐器演奏等精彩节目,同时还有东北美食如小鸡炖蘑菇、东北大拉皮、血肠白肉酸菜等供应,让与会者尽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目前该艘中国货船已经于29日上午10时完全沉入海底。